首页 常识

柳下惠是什么样一个人(柳下惠真的坐怀不乱吗?)

时间: 2024-11-02 09:15:50  100浏览


柳下惠

柳下惠本名展获,字禽,“柳下”是他封的田邑,“惠”是他自己封的称号,所以后人多称他为“柳下惠”,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仕途上,柳下惠颇不得意。柳下惠一生中从未做过任何官,只是零星地担任过几个小官职,《论语》记载柳下惠曾在鲁国担任过士师。柳下惠生性耿直,在官场上常常畅所欲言,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一些士大夫的弊端,不事逢迎。这自然引起了其他官员的不满,所以经常有人诽谤他,迷惑君主,从而踩柳下惠。因此,柳下惠被罢免三次,非常失望。刘下惠的村民们看到刘下惠年纪大了,一个接一个地被贬,但他们不在乎。他们问为什么,刘下惠立即唱了一首歌,说这在工作场所很正常。然而,他们“不为事情高兴,也不为自己难过”。


虽然柳下惠在鲁国吃不下,但由于他著名的道德知识,他被各国诸侯以高官厚薪聘请,这在其他国家很受欢迎。如果他接受了这些国家的邀请,也许柳下惠也可以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的仁人志士。然而,柳下惠一一拒绝了。有人问为什么,刘自若地回答说:“我之所以在鲁国陆续被贬,是因为我直言不讳的性格,也就是说,只要我有一天还直言不讳,我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最终都会被免职。如果我不那么直言不讳,稍微迎接一些权臣,那么我也可以在鲁国获得高级官员的工资。我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去我不熟悉的地方?


坐怀不乱的美谈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原文是“柳下惠与后门同衣,毫无疑问,非一日之闻。“从这个角度来看,刘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早已流传,这个典故也在西汉初年的《毛诗故训传·巷伯》中提及。为了学习柳下惠的美德,一个独居的男人拒绝让同样独居的女人进屋避雨。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记录·卷四·不乱附妄》有一个具体的过程,讲述了刘下惠晚上在郭门住宿的故事。不久,另一个没有住处的女人也来住宿。刘下惠看到她很冷,怕她冻死,就让女人坐在怀里,把衣服裹起来取暖,直到早上。在此期间,柳下惠没有任何波澜,权当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因为这一举动,刘下惠被视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人物,也被视为形容男性在性关系中作风正派的褒义词。


揭开历史面纱,重新调查真相

美谈流传千年,有人产生疑问,坐怀不乱是柳下惠与这位女子之间的私事,是怎么得知并广为流传的?只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每个人都知道——一种是女人自己说的,但在封建时期,她被一个陌生人抱着坐了一整夜,什么也没发生。你敢说别人敢相信吗?即使真的什么都没发生,这也是对封建女性声誉的极大侮辱。如果这个女人还是单身,说出来就怕没人敢求婚;即使这个女人结婚了,她也会背着丈夫偷东西,这更是恶心。不管是什么情况,对这个女人都不好。他们从未见过面。即使刘下惠整晚抱着她坐着,也不值得为了宣传刘下惠的好名声而牺牲自己的终身事件和名誉。这个女人永远不会做这种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事情。


另一种可能是柳下惠自己说的。如果柳下惠真的是自己说的,难免会有夸张的成分被隐瞒。毕竟王婆卖瓜自夸,这种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一夜之间什么都没发生,要么是柳下惠做不到,要么是他隐瞒了。此外,他所说的并没有那么有意义。自古以来,人们就提倡谦虚。不管他有多诚实,他都不可能这么无耻,所以这个典故来自柳下惠的嘴也有待讨论。


让我们回顾一下时间线。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典故的发展非常有趣。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这件事应该持续多年,细节应该越模糊。然而,典故并非如此。这个典故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故事情节就越丰富,细节也就越清晰,以至于在几千年后的元末明初,它已经从“与后门同衣”发展到“坐在怀里”。看看这个故事丰富的时间点,是元末明初,宋明理学盛行的时期。在此期间,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倡导男女受不亲,全社会倡导“饿死小,失节大”。这样的整理很容易理解——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理学家为了支持自己的理论,从历史书中捕风捉影,加油加醋而完善的人工制作。


至于为什么是柳下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柳下惠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年代久远无处可寻;一方面,和孔子一样是鲁国人的柳下惠被孟子追捧为“和圣”。《孟子》一书曾将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称为四大圣人,认为他不会因为君主不圣而感到羞耻,也不会因为官职卑微而辞职;身居高位时不忘推荐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没有怨恨;贫穷一下子就不难过了,和农村人相处会很开心;他认为和任何人相处都可以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在孟子眼里,“百世之师”柳下惠当之无愧,这样一个人的行为无疑能引领社会潮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