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古巴比伦在地图上的位置 大河流域文明诞生

时间: 2024-07-22 13:15:42  100浏览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城市,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空中花园,但都成废墟。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首都位于今伊拉克境内巴格达以南幼发拉底河畔。东经44°25',北纬32°33'。 巴比伦王国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汉谟拉比与古巴比伦国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

公元前18世纪初,古巴比伦王国崛起。在汉谟拉比领导下,一跃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帝国。

为了强化统治,汉谟拉比制订了世界上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他还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治,称自己是神宠爱的人。

汉谟拉比是巴比仑城邦的第六任国王。巴比仑城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亚述称臣,后利用其地理条件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但直到汉谟拉比继位之后,巴比仑才成为一个强国。汉谟拉比十分勤政,他兴修水利,奖励商业,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并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决心使蓝图变成现实。从公元前1787年起,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采取灵活务实外交,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先后灭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征服活动大约进行了35年,耗尽了汉谟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强悍尚武的亚述和它庇护下埃什嫩之外,两河流域已基本统一在汉谟拉比的铁腕下。后来,巴比仑被等同于两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称为“古巴比仑文明”。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距今约5000前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在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同时建立了一座宏伟的古城,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流传最早的文化是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

想象中的空中花园

其中由列利开创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汉谟拉比法典》颁布,虽然它的根本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但是依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汉莫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此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

除此之外,铸造技术和冶金技术也同时高度发达,并拥有了自己的学院,巴比伦在这个时期进入了铁器时代,铁犁、货车及战车被先后发明,这一时期是巴比伦文明的鼎盛时期。古巴比伦经历了相对平淡的由亚述人创建的第三阶段后,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文明再次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是由迦勒底人开创的,代表是“空中花园”,由巴比伦国王为王后所建。花园由当时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共同参与。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叙利亚一带,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土地)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而巴比伦王国就座落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公元前3500年后,苏美尔人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很多奴隶制城邦,其间不断地出现政权更迭,使国家一直处于无序状态,最后苏美尔很快地衰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继承了巴比伦城邦的王位,他自称是“月神的后裔”。并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

在犹太人和希腊人的笔下,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天堂,《圣经》中的伊甸园就在这里。不过,在今天的两河流域,气候和自然条件显然已经和犹太人和希腊人的描述大相径庭。这里气候干燥,土壤裸露,沙丘遍野,而且像所有的荒漠地区一样,降水稀少且温差较大。比如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全年降水量为156毫米,六月至九月为零;夏季气温高达摄氏49度,而冬季气温可下降到摄氏零下9度。即使到传说中的“伊甸园”库尔勒去,你也一定会大失所望。如今这里是一个孤零零的地带,离河岸不到一公里,除了一种结节荆棘(据说是传说中的“善恶知识树”)还存在,映入眼帘的只是荒凉和沙砾。我们似乎很难想象这种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几千年前会成为人类高级文明的摇篮。

地质学以及环境变迁的研究者们提出了创见性的论断: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时,两河流域存在着湿润而不是干旱的气候。地理学家拉姆认为,在冰河后期最暖的时段,地中海附近大部分地区是气候干旱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西南季风的扩张和季风雨的滋润,在北纬34度到35度的伊拉克北部却存在着湿润的气候。

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区的发掘工作也证实了拉姆的结论。基什、尼尼微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公元前四千至两千年间,由于几次洪水的泛滥,造成了土层层理上的间断现象。而且从这些遗址出土的泥版文献中有关大洪水的记载以及苏美尔人如何建筑堤坝的描述,也是这一时期气候特别滋润的有力佐证。地质学家还通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氨基酸差位异构分析以及花粉分析等一系列科学手段,确认了距今6000年至4000年前两河流域湿润气候的存在。因此,美索不达米亚在历史上是“天堂”。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非常好。

上述成果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两河流域曾经存在特别湿润的气候。那时,亚美尼亚山区丰沛的降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又滋润着平原肥沃的土地。因此可以肯定,在公元前4000到前20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创立的关键时期,自然条件是适宜的。就是说,恰恰是在这个气候湿润的关键时期,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我们确实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两河流域充沛的流量,美索不达米亚人如何提取足够的水去灌溉农田;如果没有季风雨没必要那么多的惠泽,在干旱荒芜的土地上是不会有这些文明的。

历史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那时在两河平原上曾经是一片林木繁茂、垄亩青青的绿野;也曾经沟渠纵横、河网密布、人烟稠密。犹太人和希腊人把这里称为“天堂”并非妄言。

由于这里干旱少雨,河水水量又不稳定,所以两河沿岸的农业更多地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古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巴比伦文明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约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这里,据推测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居住这一代的苏美尔人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方字的《泥板书》。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尼布甲尼二世对巴比伦城的大规模建设,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古巴比伦地图

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巴比伦国可称为巴比伦王国,分为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也称迦勒底王国)。

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世界的东方,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据历史学者推断,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巴比伦第一王朝约始于公元前1894年,到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时(公元前1792~前1750),征服南北诸城并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完成两河流域的统一。以后历经第二王朝(公元前16世纪中叶~前1530)、第三王朝(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于公元前729年为亚述所灭。公元前1000年初,闪米特人的另一支迦勒底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公元前 630年,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趁当时统治两河流域的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巴比伦的控制。公元前 626年自立为巴比伦王。后与米底结成联盟,在公元前 612年攻陷尼尼微,灭亚述帝国。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féi]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605~前562)的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538年,存在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

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

苏美尔地区位于两河流域(伊拉克一带),处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击平原上。这里土地肥沃松软,气候炎热干燥,虽然降水少而且集中在冬季农闲时节,但两条大河的定律泛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苏美尔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世界上最早产生城市国家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就不断有农业居民自两河流域北部的丘陵地区迁入当地谋生。他们是具有长期农业传统,掌握了一定的水利灌溉技术的农民。他们最初在幼发拉底河及其支流的沿河地与沼泽地带建立了许多小型村社,利用定律泛滥的河水和沼泽地带丰盛的水草,芦苇及粘土,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发了整个南部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化。

在氏族制度解体到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苏美尔历史上一度出现过军事民主制度,也就是所谓"原始民主制"。

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流经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产生过饮誉世界的两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巴比伦文化,曾与古代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比肩齐飞。创造了数个奇迹。

古巴比伦废墟

古巴比伦时代的科学以数学和天文最为发达,计数法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所沿袭。当时的历法为太阴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一年分为365日。为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已经知道设置闰月。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蚀和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时21分32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3分33秒。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浮雕

在古巴比伦的泥版书上也有乘法口诀表。但汉字(包括数目字)单音节发声的特点,后来珠算口诀也承继了这一特点。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朝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编纂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还规定保护孤寡等。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公元前15世纪,这时是穆迪雅国王统治的时期,他研究出了一套新的位算法,在国内通用,它使古巴比伦王国对河两岸的自由度、经济迅速发展。

两河带来的泥沙在下游不断淤积,形成了辽阔的平原,把干旱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古希腊人称这里为“美索不达米亚”,我们习惯上称“两河流域”。也有西方地理学家称之为“巴比伦尼亚”。

元前1894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闪族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是汉谟拉比,他缔造了巴比伦国,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大约在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像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65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力强盛,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前16世纪初被赫梯王国所灭。

到了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力强盛,这个平原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拥有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首领苏木阿布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随后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前16世纪初为赫梯王国所灭。

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了一所房舍,被认为是世界上现今发掘最早的学校,建造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学校靠近王宫,附近还有泥版文书的储存地。

闪米特人的一支——阿卡德人,大概于公元前2500前后,进入两河流域。阿卡德人进入两河流域时,苏美尔城邦文明已经进入尾声,各城邦之间斗争异常激烈。阿卡德王萨尔贡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苏美尔城邦时代宣告结束。苏美尔-阿卡德(Sumer-Akkad)时代开始。约公元前2191年库提(Guti)人灭阿卡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库提姆(Gutium)政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苏美尔-阿卡德时代结束。

古巴比伦象形文字

阿卡德王国后期,中央集权已经趋于崩溃,蛮族库提人入侵、摧毁了阿卡德王国,但库提人的统治并不稳固,使得各苏美尔城邦得以短暂复兴。其中乌鲁克城邦的国王乌图赫加尔(Utu-hengal)赶走了库提人。乌图赫加尔让乌尔纳姆镇守乌尔城。但是,乌尔纳姆(Ur-Nammu)在约前2113年在乌尔建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在位期间称霸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诸城邦乌尔纳姆开始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

公元前2006年,古提(库提Kuti)人、阿摩利人和苏巴里(Subari)人联合击灭乌尔。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谟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拿波尼度(又译那波尼达)编年史,现今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巴比伦王拿波尼度曾与儿子伯沙撒共同摄政。但他比儿子活得更久,后者于公元前539年10月5日的晚上在居鲁士手下的军队攻陷巴比伦时被杀。 拿波尼度编年史就巴比伦的陷落提供一项注明日期的记录,帮助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

约5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外围有沙漠环绕,又因这两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酷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又被称为“新月沃地”。

古巴比伦的覆亡,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巴比伦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导致对耕地和木材的需求增大,于是开荒伐林,改森林为农田;没有森林作固定水土作用,故以开始出现沙化、水土流失等,而农田也逐渐变为沙漠;农田不足自然造成粮食不足,粮食不足便又造成了国家的内乱,国家内乱自然使国力衰退,予周边蛮族以可乘之机。

通天塔的坍塌

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两个时期。史载,因为古巴比伦人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降下神罚,大洪水肆掠,人类靠诺亚方舟得于延续,古巴比伦王国就此灭亡。史载,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20年后亚述为迦勒底人所灭,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短短的80多年的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为波斯人所灭。

它位于两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