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春节守岁的由来(守岁习俗的由来?)

时间: 2024-10-30 08:30:49  100浏览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两朝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唐朝终结了长达几百年的乱世,重塑了中华大一统帝国。

而宋代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繁荣的手工业,这为后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唐宋两朝也都曾经历了辉煌的盛世,百姓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之前的朝代。

这让百姓们有了更高的娱乐需求,也可以拿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文化活动之中,节日作为古代重要的娱乐活动载体,其习俗也在唐宋两朝取得了大发展,其中尤以春节最为明显。

唐朝作为终结了乱世的王朝,其在建立初期最重要的政治目标便是稳定民心,重塑百姓对于王朝的认同感。

而这不但要通过经济和政治措施来实现,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对风俗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复原的唐代大明宫

在唐朝初期,为了让百姓们对统治者的统治合理性产生认同,唐朝政府对于祭祀活动非常重视。

而从先秦时期开始,我国统治者就会在春节左右举办盛大的驱傩仪式,唐代皇帝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每年的除夕之夜在长安城中都会有盛大的仪式上演。

如今的驱傩仪式

在唐代之前的驱傩仪式中,百姓基本是不允许参与和观看的,整个工程也充满了原始的巫术色彩。

参加仪式的表演者会踏着神秘缓慢的步调,最终则念着各式各样的咒语,这让整个仪式显得无比神秘,甚至有一丝恐怖。

古代驱傩仪式

但到了唐代,随着春节被列入官方节日,节日的娱乐色彩也变得更加浓重,京城的百官在除夕当天都会带着家人前来观看驱傩仪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减弱了该仪式的严肃色彩。

与此同时,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融入和了解驱傩仪式,唐代的表演者不再一味模仿古人的舞步。

而是将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元素加入动作之中,这让他们的表演变得更加流畅自然,仪式的神秘性也被舞蹈的喜庆气息所冲淡。

古时期人们过春节景象

另一方面,唐代仪式主持人也对祭词进行了修改,他们不再沿用观众难以理解的古老咒语,而是将神灵的名字直接念了出来,这样百姓就知道驱傩仪式中每个步骤的含义,人们也有了更强的参与感。

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坊市制度的废止,每年春节的时候汴京和临安街头的百姓数量比唐代更多了。

傩戏面具

为了让人们都能感受到春节驱傩仪式,宋朝的官方表演规模比唐代更大,而且其仪式也更加贴近于当时的流行文化,驱傩仪式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意味被进一步冲淡。

在北宋时期,为了筹备驱傩仪式,仅桂林府就要向京城输送近千面具,而且这些面具的外观和样式都各不相同,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统治者对于新春驱傩仪式的重视。

在除夕晚上守岁的习俗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地记载,但人们可以确定从隋唐时期开始,就已经有守岁的说法了。

守岁最早在皇宫中出现,当时每逢除夕之夜,隋朝皇帝就会在宫中大摆宴席,与群臣一同庆贺新年的到来,为了让整个宴会显得盛大隆重,人们会在桌子的中间点燃巨大的篝火。

隋炀帝剧照

在隋炀帝在位的时候,每逢除夕之夜,他都会让人在皇宫大殿前点燃沉香和檀木,其香味甚至可以传播到几十里外,当晚消耗的木材甚至要用几百辆马车来拉。

除了篝火之外,杨广还要求宫殿中的每个房间都要燃起明亮的灯火,其中最大的正厅则是由一百二十颗夜明珠来照明,其光芒甚至不亚于白天。

初唐贞观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李世民也会在宫中举办守岁宴会,和杨广一样,他也会点亮宫殿中的每个房间,并让后宫妃嫔们盛装出席,当晚整个皇宫中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

盛大的唐代宴会

但即使这样,萧后依然告诉李世民说唐代的守岁宴会远不如隋朝时盛大华丽,由此可以想见当时杨广究竟有多铺张。

之后守岁的习俗便从皇宫中传到了民间,唐宋两朝百姓富足,人们会在除夕当天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由于正餐之后人们还要守候一段时间,因此各家各户还会准备大量的点心和甜品,其中宋代的蜜糕、蜜酥等食品直到今天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时期甜点

皇宫中的守岁是因为帝王举办了盛大的宴会,民间的守岁自然也要有些说法,辞旧迎新自然是最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人们又提出了年兽等神话故事,为守岁赋予守候家人的意义。到了宋代时,民间又流传起守岁可以让父母长命的说法,人们为了祈求老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便会一同守岁了。

除夕夜守岁

唐宋时期守岁并没有太多的规矩,唯一的一条便是在除夕当夜灯火一定不能熄灭,在守岁成为春节习俗之后,人们在初一的凌晨便又发明了部分习俗来让人们感受新年的喜悦。

其中包括接灶神,祭床神,以及送给孩子们压岁钱等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让人们在凌晨忘记守岁的疲惫,以开心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

从先秦时期开始,古人就有在新春用桃木制成的饰品装点门面的做法,因为他们认为桃木具有驱鬼的功效。

而到了汉代,人们将这种桃木的饰品换成了桃木雕刻的神荼郁垒像,他们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门神。

桃符

后来人们觉得这样雕刻神像太麻烦,就开始在桃木板上雕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作为替代,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桃符。

到了唐代,随着南北朝时期宗教文化的发展,一些古时的神话传说逐渐被道教和佛教神话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知道神荼和郁垒的故事,而把阻拦恶鬼进门的重担放在了钟馗的身上。

直接刻字的桃符

隋唐时期我国的雕版印刷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因此纸制品开始成为春节时期最重要的装饰物。

那时钟馗神像画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到春节人们就会争相将其贴在门上祈求新年里免受鬼怪伤害。

钟馗形象图

而神荼和郁垒则依然被刻在桃符上悬挂在门的两侧,不过此时在他们的名字周围出现了一些雕刻的瑞兽图案,以及一些祈福的文字。

这也说明到了唐代神荼和郁垒门神的作用正在逐渐下降,而桃符也开始向后来的春联进行转型。

喜庆的春联

对于春联的诞生,人们普遍认为其是在后蜀地区出现的,后蜀皇帝孟昶十分热爱文学,因此他会在春节的时候命人在桃符上题字,他的作品“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般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春联。

有趣的是,在宋代建立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将自己的生日定为“长春节”,于是有人提出孟昶之前所做的春联并不吉利,不过笔者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巧合,春联总不至于让一个政权覆灭。

孟昶画像

到了宋代,人们已经非常习惯在桃符上刻上工整对韵的文字来庆贺新年,一些桃符上也抹去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

不过由于习惯,人们依然将其称为桃符,直到明朝初年,在朱元璋的影响下人们才改口称其为“春联”。

秦琼尉迟恭的门神形象

宋代和唐代一样,百姓们会在新春到来之际在门上贴门神,不过门神的形象从钟馗变成了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恭。

这和唐代流传的秦琼和尉迟恭曾经在李世民床头柜守夜,帮助其阻拦玄武门之变中逝者鬼魂的传说有关。

和神荼郁垒相比,秦琼和尉迟恭的形象更加明确,且不像神将那般凶恶,反而一身正气,这更符合宋代春节欢快的节日氛围。

秦琼和尉迟恭剧照

在门神像的影响下,宋代人家开始用其他纸制图画装点家庭,这也催生出了年画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现在流传下来最早的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就是宋代制作的。

这幅年画的内容是王昭君、赵飞燕、班昭和绿珠四个美人的故事,她们和春节的其他元素之间并没有太多联系,这也充分说明宋朝时的春节已经具有极强的娱乐性了。

《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唐宋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两个朝代,生活富足的百姓有了更加强烈的娱乐需求,这最终导致了我国节日民俗文化的大发展,许多传统节日习俗便是在这两朝定型的。

唐宋两朝出现的节日习俗中,大多都迎合了百姓们对于娱乐的需求,这让喜庆成为了中国春节的底色。

而这些活动在后世朝代中也都迎合了人们的期盼,因此直到今天都还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而百姓对于节日美好内涵的认可和继承也成为了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