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伞的传统文化(走进非遗文化--油纸伞)
时间: 2024-07-08 15:45:12 100浏览
油纸伞
油纸伞的使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我们现今使用的折叠伞,其实是19世纪英国人根据中国油纸伞的开合原理,使用现代工艺制作而成的。虽然在价格和携带上都有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尼龙钢架伞和传统的油纸伞相比,总觉得少了点意蕴和生命力。
起源
中国制伞历史悠久,最早的伞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据传,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古籍上记载:“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意思是说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的伞。这个故事说明伞的祖师是鲁班之妻云氏,也说明了我国伞的历史距今已有好几千年。
历史发展
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就有了用帛制成的伞,但只有上等人才能用。显示统治者威严的黄色”华盖伞"据查证是战国时秦穆公最先使用,一直延续到清代。
东汉蔡伦发明纸后,就出现了在纸面上涂熟桐油的油纸伞,但那时的伞主要是黄纸做成,这说明我国油纸伞的历史距今2000年左右。
唐代,油纸伞广泛在民间使用。这一时期,由于专门用于书画宣纸的出现,出现了专门用宣纸做伞面、书画家在伞面写字绘画的的书画油纸伞。也是这一时期,油纸伞传播至日本、韩国、台湾、南洋等地。
宋代广泛使用“绿油伞”,颜色以绿色为主,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集市上人们用的就是这种“绿油伞”。
到了元代,由于棉布的发明,出现了棉布上油的油布伞,据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国时,带去了中国的油布伞,欧洲人经过改进,进而发展成了现代意义的折叠伞。元代以后,油纸伞、油布伞一直是我国民间主要的雨具工具。
明清代时期,油纸伞在民间广泛使用,同时这一时期的书画家们也喜欢在伞上创作。2005年3月,在美国的一次拍卖会上,文征明创作的一把山水画油纸伞拍到98万美元的价格,可惜古代流传至今的名家创作的油纸伞很少很少。
清代以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油纸伞一直是民间主要的雨具工具。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传统的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中国油纸伞传播到日本后,经过改进,发展成今天日本人依然使用的“和伞”,和伞与中国传统油纸伞的最大区别是伞柄长,主要以红、白、紫色为主,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老人喜好象征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茶道表演时用的要用“番伞”。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钢架布伞的普及,油纸伞、油布伞的雨具功能被钢架伞、折叠伞取代,油纸伞也逐渐退出了市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作为怀旧文化代表的油纸伞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其功能已不再是做雨具,主要是旅游纪念、礼品、装饰、收藏等,为了与这一功能相适应,丝绸、仿丝绸做材料的工艺伞大量出现。
触手生凉的斑竹伞骨,齐整繁复的穿线,雅致精巧的伞面图案,撑伞走在雨里都能成为一种享受。而如今,传统的油纸伞只能被当作工艺品和游客纪念品售卖了。
用伞习俗
家方言中,“油纸”与“有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会以两把纸伞为嫁妆,含“早生贵子”的意思;“伞”的正体字“伞”字里有五个人字,象征着多子多孙,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男子16岁成年礼时,父母会赠予一把油纸伞,希冀支撑门户之意。
道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是因为油纸伞有趋吉避秽的功效。
客家丧葬捡骨
由于大陆的客家人多居住于山区,死者多葬于山上,客家人初次埋葬死者时不立墓碑也不起茔,而是在“二次拾骨葬”时(通常为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之后),再举行隆重的改葬仪式。决定改葬时,在遣属选定改葬的墓地后,于农历八月初一(或是大寒前后)请来安葬师傅,焚香祭奠之后掘墓开棺,并在油纸伞的遮盖下捡拾遗骨,再用山茶油将遗骨拭擦干净。之后再将先人遗骨按“捡金”及“做地”等步骤重新隆重安葬。
瑶族订婚信物
油纸伞在隆回小沙江一带的瑶族中是一种订婚的信物。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男方家便按照传统风俗请媒公去女方家提亲。媒公第一次提亲,不用准备礼物,主要是为征求女方父母同意。订婚当日,男方的媒公要携带一把红油纸伞去女方家,进屋时将伞放在堂屋神龛上,并由女方取下伞,若女方有意结亲会将各色花布和以丝线所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布球吊在纸伞的伞骨上并将伞收拢,伞的边缘现出一寸多长的彩须。之后媒公再将系有彩须的油纸伞带回男方家,以作为定情的信物,表示订亲成功。在路上媒公不可打开伞观看,若之后男女双方离婚,则男方需将彩色丝线布球退还女方。
傣族丧葬
聚居于云南的傣族用缅纸(傣语称“嘎拉沙”)做油纸伞,所用的油是芝麻油,傣族人相信伞可以引领死者到天堂,因此是陪葬的必需品。现时在勐遮镇能购买到用缅纸制成的伞。
制作工艺
传统的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大致来讲,分成如下几步:
1.号竹:即选竹
对制作伞骨的竹子也有严格的要求。例如泸州油纸伞,伞骨选用的是蜀南竹海等地海拔八百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茎直节少,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
2.做骨架:削伞骨,我们现今使用的钢架伞伞骨架一般为6至8根,而传统的油纸伞则达到24根以上。伞骨要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根数越多伞就越牢固,但是也相对重一些。这可以很好的抵御恶劣天气下强风暴雨对伞的破坏,随之而来的,伞的重量也成为了传统纸伞面临淘汰的原因之一。
3.上伞面: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油纸伞的伞面有油纸和绸面两种。
绸伞遮阳,油纸伞挡雨。
4.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
油纸伞伞面的图案一般都是由手工艺人亲手绘制,有的甚至会请书画名家来绘制。伞面的设计,布局,再到绘制,又是一项大工程。结合中国传统书画形式,水墨上伞,一开一合便是一幅画。
5.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能让竹制伞抵抗风雨,甚至于可以保存数十年乃至百年,另一个秘密就是伞面上的桐油。
桐油是一种天然环保的植物油,有极强的防水性,耐高温,耐腐蚀,耐老化。桐油经过独特的工艺熬制后,还需要手工均匀涂抹在伞纸上,达到防水,光亮,平整的目的。桐油会极大程度的提高伞的韧性,这样的伞经雨水淋过之后会有“包浆”,使得伞面透亮,色泽纯正,有极强的欣赏价值。
伞的文化
在我国等级制度严明的封建社会,伞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工具,还是权势的象征物。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头上的乌纱和身上的朝服一样,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不同官员使用的伞也是不同的。如汉代三公用黑伞,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青伞;宋代天子用红黄二色伞,庶僚一律用青色伞等。这是伞在社会学上的衍生意义,是中国特定时期文化的载体。
中国油纸伞文化主要表现在:
伞的外形,顶天立地,象征天人合一的文化概念。伞骨同聚一轴,象征团结和力量。
竹制伞骨,寓意节节高升。圆形伞面,寓意平安圆满。
代表多子、多福
油纸与“有子”音近;伞架为“人”字形(由几十个人字形状组成);伞字繁体是“伞”,从繁体字角度看,是人字头下面四个“人”字,自古寓意为五子登科。
寓意节节高升
伞骨为竹,竹报平安,寓意节节高升。
寓意美满、团圆、平安
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平安。
消灾辟邪、平安吉祥
在中国民间,传说桐油可以消灾、辟邪、驱鬼,有桐油纸伞放在家中,当然可以平安吉祥了。
祭祀祖辈先灵
在很多地方,有用油纸伞祭祀祖辈先灵的习俗。习俗来源于中国古代皇帝打着黄盖伞,表示至尊无上。用油纸伞祭祀祖辈或亡灵,显示其在是阴间地位显赫,不受苦受难,可早日投胎转世。
预祝金榜题名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即“包袱伞”,又称“保福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很多地方,亲朋、家长、同学买一把油纸伞,预祝高考成功。
喜庆
红色油纸伞代表着喜庆,我国家很多地方,做寿、结婚、生子、乔迁、高升等依然保持送红色油纸伞的习俗。
各地的油纸伞
★三河古镇油纸伞
三河古镇油纸伞具有 400多年的生产历史,伞面采用三河古镇风景,故名三河古镇伞。一把伞反复撑收千与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任凭烈日曝晒亦不弯曲变形。
★浙江余杭油纸伞
浙江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
★四川泸州油纸伞
泸州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现时泸州当地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描绘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传统,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制作工具也历史悠久,质量控制严格,要求“四沟”平整不露接头、“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猪鼻孔”,涂桐油也要求均匀。
★江西甲路油纸伞
江西婺源甲路村生产的油纸伞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坚固又轻巧,所谓“金溪斗笠甲路伞”。相传宋朝时当地人马庭岚被封为丞相,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回乡,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婺源当时属安徽,康熙帝微服到了当地,看徽剧时忽然下雨,前排观众撑伞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有顽童就向前掉观众掷石,石子击中其中一把伞却反弹。康熙帝就派人那把伞产自何处,正是产自甲路,自以有了“甲路伞,甲天下”的说法,并收入《婺源县志•货属篇》。江南地区有一首民谣:“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扬州的女子不用拣。”赞赏甲路伞,又有“甲路纸伞甲天下”的美誉。
★湖南长沙油纸伞
湖南长沙的油纸伞业有一百多年历史,长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伞店是陶恒泰纸伞店,由陶季桥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办,几年后又在附近另组陶恒茂纸伞店。“陶恒茂”的伞做工精细,谨守祖传工艺,选料考究。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云皮纸制作,结边要用自纺的土纱。而且操作细严,用丝棉盖顶层,中骨用头发绳穿结,伞边用士纱夹头发绳,用粗丝线,伞胚制成后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连续上油三次,质量优良,赢得信誉。
★湖北汉口油纸伞
湖北汉口苏恒泰伞店出产的油纸伞有百多年历史。1864年,来自湖南的苏文受积蓄了30串(1串为1000文),开始尝试投资在家制伞,他把学过的造伞技艺改良,成品经常总是供不应求。苏恒泰的伞用料上乘,伞骨用湖南茶陵竹子,伞柄用湖南益阳木材,桐油用常德出产的,皮纸用陕西郧皮纸,柿油用湖北罗田县的,可用上8至12年。很受当地人欢迎,江汉平原曾经流行于结婚时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直至1970年,苏恒泰油纸伞停产,这项民间工艺也在当地绝迹。
★福建福州油纸伞
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另两种是脱胎漆器和牛角梳),在从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当中有重要的地位,当地有句俗语叫“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所带包袱中都有伞。福州的油纸伞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来自中原和江浙一带的人把造伞工艺带到福州。清朝进入了繁荣期,清末民初时全市雨伞店号最多时达300多家,辛亥革命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福州市民把传统的福州油纸伞称为“国伞”,大力提倡使用。
★云南荥阳油纸伞
云南腾冲荥阳村的制伞业有二百多年历史,传承了九代,又叫做“纸撑子”。相传当时在腾越城县衙当师爷郑以公闲逛时结识了西街的姓张姓周的两个懂做纸伞的师傅,跟他们学到手艺并带回家乡,代代相传过去当地生产的油纸伞供应整个滇西市场。
油纸伞的魅力,一来在于它的寓意,从选材到制作,从劈竹骨到刷桐油,每一个步骤都是手工完成,寄予了传统手工艺人的坚持和心意。二来,伞架布局严谨周密,穿线繁复交错,伞面圆润饱满,油纸平整细腻,每一个细节的完美使得一把伞成为一件艺术品。
截止目前,全国各地区已公布传统制伞技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数量为16项,其中包括国家级2项。
油纸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与妩媚,表达了文人墨客的情怀。它集古朴怀旧、精致唯美于一身,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在传情达意间展现其魅力,是人们爱不忍释的心仪之物,是世代传承的民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