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故事新编鲁迅解读(鲁迅《故事新编·出关》解析)

时间: 2024-07-10 07:00:27  100浏览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走远了。他的背影留给我们深深的印象。

如果一条只有自己笃定相信的路,只有他一个行色匆匆的路人,穿过树影如牢狱的山谷,跋涉过深而远的路径,临渊而立,本想能瞥见天际浮现的微微光亮,却只看到了漫无边际的孤独黑暗。我们又作何感觉呢?今天我们讲解《故事新编·出关》


这篇故事主要有三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孔子第一次问道,老子解释了孔子不明白的地方,说他还不懂,并送他回去。


第二个节点,孔子第二次问道,老子说你懂了,然后两个人不言不语呆坐了八分钟,老子送孔子走了。


第三个节点,老子跟徒弟说,孔子已经明白他的知识了,只不过他们一个想出世,一个想入世,所以他继续留下来会成为孔子的障碍,他需要走,于是西出函谷关,并为了出关被迫讲道并著了《道德家》,结果无人明白其中含义,宛如鸡同鸭讲。最后老子带着恩赐的盐、胡麻和十五个饽饽出了关,消失在黄沙中。


这个故事塑造了四大类人。


第一类人是老子。准确的说这不是一类人,是一种人格的外化。这种人格代表的是绝对的,纯粹的知识,不出世,也不入世,更不被普罗大众所理解,是一种孤独的,飘渺的,超越人性的文学形象。


第二类人是孔子。孔子代表了追求知识的一类人,可以理解为知识分子。他们追求知识也是为了出世,完成理想。为了理想,他们能潜心苦读,也会阴险无情。这类人算是矗立在人类社会顶端的实务者,当他们成长起来之后,为了实现理想抱负,就不得不扫清道路上的障碍,包括老子。


第三类人是老子的弟子。他们内心质朴,安贫乐道“性不能改,命不能换”,算是大隐隐于市的人。他们与普通人看起来一模一样,可又掌握了知识,与人交,合而不群,算是孔子所说的真正的君子。


第三类人是普通人。代表的有函谷关尹喜,书记,账房和其他的老百姓。他们只是被统治者摆布的人口。他们可能有点小聪明,可能懂一点老子说的东西,可是他们既做不到起身反抗,又成为不了统治者,更没法像老子一样超脱于物外,所以他们只能用街头巷井的小心思去看待老子讲道,嘲笑老子出关。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是一个智者教导一个年轻人成长,最终年轻人成长起来,智者却成为阻碍,最终他选择了自我放逐的故事。乍一看起来,孔子的形象和我们传统文化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子的形象根本对不上号。


鲁迅当时写这《故事新编》本来就不是要讲一遍一个人人皆知的故事。这就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了。


《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是国民大革命期间,国共合作,北伐,土地革命,中国人在找出路,但是一直在失败,一直没有成果,思想上又一直没有一种能真正领导大家的理论,所以争论很多。其中全盘复古论就是其中之一,尊孔复古的理论又蠢蠢欲动,所以鲁迅写了这篇故事,为的是重新解构这篇故事,塑造一个人设崩塌的孔子,来反孔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