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意思(《忆秦娥·娄山关》详解)
时间: 2024-10-10 09:30:39 100浏览
1. 创作背景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县北部的楼山上,是从贵州进入四川的主要关口,它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关上有茅屋两间和写有“娄山关”三个字的石碑一块,周围山峰如剑,直冲云霄,形势十分险要。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遭到失败,主力部队被迫撤出中央苏区,1934年4月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初期“左倾”领导却又执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部队辎重繁多,红军虽英勇战斗突破了敌人四道防线,但是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度过湘江时,已由出发时的八万人减少到了三万人,到了湘黔边界,“左倾”领导仍按原计划向湘、鄂、川、黔交界处前进,要与二、六军团回合。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阻止红军会师,调了四十万军队前堵后截,红军如继续硬拼就会全军覆灭。在紧要关头,毛泽东极力主张改变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轻装前进。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红军向贵州前进,攻克黎平,强度乌江1935年1月4日占领遵义。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全力纠正“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北进,越过楼关山,渡过赤水,准备从四川的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与川陜根据地的第四方面军会师,北上抗日。国民党反动派集结重兵,想阻挡红军渡江。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渡江计划,出敌不意,回师向着敌人力量已经空虚了的贵州境内东进,2月29日回渡赤水。贵州军阀王家烈急调两个师扼守娄山关,跟红军在娄山关与板桥之间遭遇,发生了激战,王家烈八个团被歼灭。2月26日红军再度攻克娄山关,乘胜又一次占领遵义,又在遵义西南老鸦山附近消灭了赶来增援的吴伟奇纵队两个师的大部。这次战役歼敌二十个团,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这首词是再度攻克娄山关后写的,主要是描述重占娄山关的情景。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 诗词注释
01)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02)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03)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04)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此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05)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06)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07)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08)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09)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3. 诗词简析
毛泽东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通过对红军越过娄山关,并向遵义进军的描写,反映出遵义会议后英雄红军的顽强勇猛,视险如夷的好买气魄和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战斗雄姿。
此词开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气候和环境: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华满天。天挂残月,即将破晓,不禁让人感受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个“烈”字更是让人感受到战地的形势严峻,有一种在凛冽的西风之中的耸立感,在西风的呼啸,迂回曲折的道路上行军。
紧接着,重复一句“霜晨月”,这固然是由于《忆秦娥》词牌的规定,同时在这叠句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外,也表现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红军指战员,又威武雄壮地向着娄山关极速挺进了。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勾勒出了在广阔范围里的战争气氛,同时通过此情此景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了行军的紧迫和纪律严明。“碎”字说明了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的红军的马匹之多和行军之急;“咽”字是承接上句的“西风烈”而来,说明是在西风的呼啸中、迂回曲折的道路上行军的,因此使得军号的声音断断续续、时强时弱、时隐时现。这里的描写,绘声绘色,细致入微。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上阙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
下阕写的是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情景。
起始二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雄关”二字点题,气势雄伟,表现了红军指战员的英雄气概。遵义会议以后,英勇的红军好像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前进,穿插于敌人之间,生龙活虎,处处主动,国民党反动派妄想凭借天险阻止我军前进的企图又一次成为泡影。诗人在这里没有对激烈战斗的过程进行描写,而是形象地勾勒出迈步跨越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越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
“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在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路线指挥下,什么样的困难也阻挡不了红军的前进。所以这两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一片望不尽的起伏山峦,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西下残阳像血一般鲜红,这是一幅多么壮阔的景色啊!简直是一幅雄浑的画卷,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这首词还用了很多生动、鲜明的词汇。一个“烈”字,表现了西风的猛烈;一个“长”字,表现出了无边无际的天空;一个“雷”字写出了战地情景;一个“碎”字,使人似听到了马蹄声;一个“咽”字,使人索饶于耳;一个“铁”字,充分表现出雄关的坚不可摧;一个“越”字,形象表现了红军翻越的雄姿;一个“海”字表现出苍山之崇岚叠嶂、广阔无边;一个“血”字,残阳之本色跃然纸上,这些都足以构成一幅壮观的图景,令人难忘。